太极拳练法十要

最佳答案:太极者无极而生,动静之机,阴阳之母也。起势是太极拳由无极到太极的开始。起势中的要领将贯串于整套太极拳之中。一个太极拳起势,可以说“已尽含太极精蕴”。由起势入手,通过渐修顿悟,掌握其窍要,再由此切入,即

太极拳练法十要

太极者无极而生,动静之机,阴阳之母也

起势是太极拳由无极到太极的开始

起势中的要领将贯串于整套太极拳之中

一个太极拳起势,可以说“已尽含太极精蕴”

由起势入手,通过渐修顿悟,掌握其窍要,再由此切入,即可进入太极拳殿堂

可惜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对它不够重视,以至于苦练一生还没入门

虽然陈式、杨式、吴式、孙式的起势的外形和意念有所不同,但用意不用力是相同的

太极拳起势要从用意不用力入手

  要练好起势,也须遵循循序渐进、由浅入深的程序

过程大体可分为入门、进阶,登堂入室三个阶段

现分述如下:  一、 入门  初练时,不要想过多要领,每次只想一个要领,练熟形成自然后,再想下一个

这时应以求外形正确为主

要求:立身中正,全身放松,二目平视,精神内守

两手松掌,徐徐提起,渐渐垂下,提手是吸,垂手是呼

  动作要领:在两臂未举之前,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符合要求,头颈应正直松竖,下颌略向后收,意寓顶劲,眼向前平视。

含胸拔背

然后开始做动作,这时思想要集中在动作上

  第一步,两臂缓慢向前轻轻抬起至高与肩平,手心向下,十指微曲,要轻灵无滞,两臂平举的速度确定整套太极拳的速度。

做两臂平举时,先要意识到怎样举,然后再徐徐举起,两臂前举时两肘不可挺直,须有下坠之意

即使是已经练得很熟练,也要这样做

否则,内外动作容易散乱

  第二步,两臂与肩平后,由吸气转为呼气,双手下按掌心吐力

随手下按至跨前(或跨侧)掌心向下,同时屈膝下蹲,确定整套拳的高低程度

双手下按时要用意识沉肩坠肘,使膝肘相对,两肩不得耸起、紧张或用力

必须松开下沉

十指随呼吸而张缩

下按到极点时,要呼出全部空气,十指伸张

沉肩坠肘,两臂前举及两掌下按时均须沉肩坠肘

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,要以肘尖带动手掌,在两掌已按到两胯前,仍然要求坠肘

(这时的坠肘可以这样理解:就是两肘微曲,使小臂微弯,这样肘尖突出,仍然可以达到“坠肘”的要求

要做到坐腕

所谓坐腕就是把掌根下沉,注意不要用力翘起,要自然才能把劲贯至掌根,手指也有微胀的感觉

能坐腕才能“形于手指”

从两臂上举到两掌下按其间不可停断,要均匀圆活,绵绵不断,在两臂举至肩平时即下落,不可停顿,要做到“似停非停”。

  在这个阶段,关键要练姿势的正确、熟练、自然、协调

要调节到符合生理自然条件,特别注意不可养成前俯后仰的毛病

这样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“率性之谓道”的要求

  二、 进阶  这一阶段要能用意念,调呼吸,熟知用法

起势不仅是动作的开始,也是用意导引行气的开始,全部动作在一吸一呼中完成

这时形与气是紧密相关的,气与意又是密不可分的,四肢动作,要从其规矩、顺其自然

外面形式之顺,是内中神气之和

外面神气之正,是内中意气之中,所以能见其外而知其内也

“内外合一”是外形正的真正目的

“起势”也有它的技击攻防作用

例如(刘晚仓传)敌人从外线用双凤贯耳来攻我时,我则采取起势,将精神凝注于手背腕骨之间,用来沾取敌臂,将气沉入丹田,仔细听劲,或转腰,或卷腕均能化解来劲。

  口诀: “太极起势精神敛,虚领顶劲呈自然

抬起双臂松无滞,调和呼吸守丹田

寓意对手取外线,立肘上棚沾其腕

雕弓直放转腰斜,双风贯耳奏效难

” 用法还有(王辉璞传):腕部前棚,对手将自己手腕攥着时,我将五指撮拢回收使腕部向前突出,击其拳心而使对方身体重心倾斜后仰跌出。

腕部下采,对方攥着我手往后拽时,我随即将五指舒伸,向下向后沉采(注意松肩坠肘,松腰屈膝),此时对方及应手前扑跌或前栽。

即为“仰之则弥高,俯之则弥深,进之则愈长,退之则愈促”的典型用法

不仅限于此,还有一些用法及变化,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,爱好者可自行领悟

  太极拳运动全在手领(即端引),转关在松肩,坚持练习则肩的骨缝自然能够松开,不能勉强,肩松不开则转关不灵。

肩如能松开,则全胳膊往来屈伸,如风吹杨柳,天机动荡,“活泼泼毫无滞机”

所谓“得势争来脉,出奇在转关”

在手将起之时,要使手能承住来势,使对方不能割断我之神气血脉,在承接之后,要使之能得机得势

来脉真,机势得,转关自然灵动

“打拳者,手要极虚极灵,物有挨即知,即能随机应之,不惟手,即背面全身尽是虚灵”

中气要运到手指头方为运足

  三、登堂入室  这一阶段身形要领已基本掌握并形成自然,要注重用意不用力

要做到用意精至,全神贯注

自然进入虚、静的境界

能虚,则血脉相和;唯静,方能达到察精观微的境界

起势之前,应先镇心凝神

开始由意动,然后劲动,转接处要一线穿成

气宜鼓荡,神宜内敛;勿使有凹凸处,勿使有断续处

其根在脚,发于腿,主宰于腰,形于手指

由脚而腿、而腰,总须完整一气

要练出鼓荡之劲

  口诀:“立身中正顶头悬,腹内松静气腾然,三阳聚首于百会,气沉丹田在关元

太极长拳号内劲,呼吸导引十四经

吐呐本是内家功,推陈布新调元神”

  要心平气和

以百会穴领其全身

即所谓“虚灵顶劲”

“顶劲者,是中气上升上冲于头顶者也,不领则气塌,领过不唯全身气皆在上,足底不稳,病失上悬,即顶亦失于硬,扭转不灵,亦露笨像。

是在似有似无,折其中而已

”特别要注意不要领过,一些爱好者将顶劲领过,以至于颈部僵硬,转动不灵

自头顶、躯干至会阴始终要成一条直线,两眼平视前方

要含胸拔背,小腹部要微向里收,叫做敛腹

尾闾要收起,命门穴要饱满,从涌泉到百会穴上下一气贯通

全身要放松,摒除杂念

使脚掌脚趾贴地,脚趾无离地或抓地感觉,这样全脚受力均衡,气机也就自然地随之发动

手臂棚起时,从梢节一沾而起,中节相随,根节相摧

意念在手指肚;收胯坠肘,意达命门

迎身平肩,旋落丹田,归于涌泉

重心落于涌泉,劲起于足跟,带动两臂向前并举,小臂不能有力,举至肩平

然后沉肘坐腕舒指,把意识送至指肚

  手臂下落时,气血由手指甲开始通过含胸入地

意念则在手指甲

两臂一起一落,伴随着两臂的起落,两脚也同时有双沉或双轻的变化,不能浮,也不能重

从脚底的松紧分布来,,同一只脚在沉时或轻时,还有阴阳之分

“脚尖--脚跟--脚心”是太极拳起势的关键

手臂前起时,手随势而起,人的重心前移至脚尖,有下沉拔开的意念

由脚 跟向脚尖,涌泉像泉水由地面向上涌起,丹田有如平静的水,无动相,相不外露,但看不见的气像海中的涌,一波接一波地向前涌动,是气如海水中的能量不断蠕动,这一刹那便必须蓄劲,蓄劲是内蓄,是气蓄, 顺着自己的气,带动横隔膜的下降,使身体内的元气、真气引下丹田。

把气往下至尾闾, 倒运渡命门,到夹脊,变成牵动往来气贴背, 由下向上引,融合自己的神、意、气、劲、势,此时发劲象似推波助澜把对方发出去了,即为采浪花。

后移时,手随势而沉,人的重心后移至脚跟,有自海底上拔的意念,回复到涌泉后,依靠尾闾的摆正,意气入地,上下贯通,中空无挂碍。

  中间胸腹至天突穴至关元

要平心静气,不要使横气填塞在胸中

胸膈横气要卸到脚低涌泉,要“吸气由丹田,呼气归涌泉”即使不能卸到涌泉,也应当卸至丹田

将胸松开,胸一松,就能感觉到全体舒畅

  “以心行气,以气运身”是太极拳的一个特点,以心行气是心为发令者,气是奉命而行的“传旗”;先意动而后形动,主要是将内在意识贯注于外部动作之中。

要把意念注于动作之中,而不要存想气在体内如何运行,即是“全身意在神,不在气,在气则滞”

显于外部动作的神态是内气活动显露于外的表现

一定要在松、静的基础上进行,这样意识才能引导气血下降,达到上虚下实

上虚是指上体(脐以上)虚灵;下实是指下体(脐以下)充实

并要注意气沉丹田,再进一步从丹田沉到涌泉

气沉丹田是在松静的基础上,通过沉肩、含胸、敛腹、松腰、收胯等动作在意识的引导下,有机地联系起来,以引导气息下降为实现的。

  气沉,松腰,腹净,含胸,拔背,沉肩坠肘,节节舒展

动静虚实,开合刚柔,缓之急之

这种混合之劲就是鼓荡之劲

即从以意行气,以气运身,由心气贯串,阴阳变化而来

犹如飓风骇浪,似行云流水,载沉载浮,大气鼓荡

风云莫测

太极推手中最后功夫为“烂采花”又名“踩浪花”,就是以鼓荡之劲鼓动对方,使对方如海船遇风,出入波涛之中,倾斜颠簸,立身不稳,感觉眩晕无主。

太极起势是太极拳鼓荡劲的入门练法

在起势中练出单向鼓荡劲就可说太极起势已登堂入室了

  学太极拳有一句话叫:“起势难

”说难不是说动作的姿势难,而是说起势没有动力源,因为太极拳的动,不能是自己的动,也就是说不能是配合的动。

因为在起式之前没有动力源,此时胳膊是抬不起来的,抬起来了就是人为的动、是自己动、是配合的动、是肢体运动。

正确的起式应该是内动带外动、是意动带气动、气动带形动、一动无有不动的动、即便是这样还要有个量,也就是说,该动多少就动多少,少动一点是不到头,多动一点就是过,就是妄动。

在做手上伸时,让人轻按、轻抚手臂面上任意一点,相互感觉一下是否“顶住了劲”

感觉像推门而不欲其响,轻了门推不开,重了门轴就要响

两脚要像踩在棉絮之上,不能全脚踩实

太极拳要求“其根在脚,发于腿,主宰于腰,形于手指,由脚而腿而腰,总须完整一气,向前退后,乃得机得势,有不得机得处,身便散乱,其病必于腰腿求之,上下前后左右皆然。

”“凡此皆是意,不在外面”欲在手上有内劲要从腿下求,一点有劲全身求

即所谓求“整劲”

如具有整劲,在起势中就能体会到

可以请一人用双手按住自己两碗、二小臂或二大臂,起势能轻松将其发出即可

  推荐几种练法:1、冯志强著《太极拳入门》中起势练法

要点,起势前默立时间要充足,要达到无极虚无之境后才能随心意而动;2、刘晚仓、刘石樵著《太极拳架与推手》中起势练法,要点,意念与用法的结合;3、张耀宗著《吴氏太极拳简化练法》中起势练法,要点全深松静,特别是肩要松透。

5、孙南馨著《杨式太极长拳》中起势练法,要点,命门后鼓,劲贯指稍,由“极柔软产生及刚坚”

  上述练法应先练一种,一种练通(大约需要1-4个月),其它练法一练即通(快的几分钟,慢的几天),上述各种练法各有巧妙,令人回味无穷。

  孟子曰:“大匠诲人,必以规矩”,规矩者,方圆之至也,以之诲人是大匠所能也,至于巧,这是遵规矩而不泥规矩,脱规矩而自中规矩。

而要志不可满

谚有曰:“天外还有天,一满即遭损”

  最后以“自当从良师,又宜访高朋

处处循规矩,一线启灵明,一层深一层,层层意无穷,一开连一合,开合递相承

”与太极拳友共勉


01、太极尾闾转动练法

太极尾闾转动练法

是习武时练习太极拳基本功之一

“尾闾”称“尾联”,是把腰形状以后闾的造型比作尾巴,轻轻把腰联动起来(右手腰动,左手腰一起联动),旋转,尾闾转动就形成了自然的动作准备,并进入太极拳的练习程序。


尾闾转动的练习动作,是按照太极拳的要求,先轻轻膨胀,再像拉紧拨弦一样逐步收紧,肩作圆形提起,全身凝实,眼睛相交,养成静心定神的习惯。

练习时,要跃然准备,要涤去全身表现出来的小动作,以一种沉稳优质的形式与腰联系在一起,用腰把整个身体联系在一起。

练习时应该尽力避免焦虑,使全身及腰部四俩结合,头颈紧贴连接,然后再把腰绕着膝和脚一起转动,保持身体的平衡,以柔细的力量控制全身的运动,左右协调,顺势旋转。

除了练习腰腿的协调性,加快血液的循环,增强比较安全感外,也能有效的增强脊柱和四肢的活动能力,增强肌肉力量,练出能够有效避免伤害的软化护体功夫。


02、杨式太极野马分鬃正确练法

杨式太极野马分鬃正确练法

左右野马分鬃可分为三次动作,先左后右再左,在做动作的时候一定要慢,这也是太极拳的整体节奏所致

02

左野马分鬃:屈膝并双手抱球,右手在上,左手在下,掌心相对;抬左脚,向左边跨出一步;在左脚快落地同时,左手开始向左上方运,右手开始自然下坠;左脚完全落地时,左手掌心向右,与左肩同高,右手下坠至腰部,掌心朝下。

03

右野马分鬃:提右脚上前与左脚并拢,右脚脚尖点地,同时抱球,左手在上,右手在下,掌心相对;抬右脚,向右前方跨出一步;在右脚快落地同时,右手开始向右上方运,左手开始自然下坠;右脚完全落地时,右手掌心向左,与右肩同高,左手下坠至腰部,掌心朝下。

04

左野马分鬃:提左脚上前与右脚并拢,左脚脚尖点地,同时抱球,右手在上,左手在下,掌心相对;抬左脚,向左边跨出一步;在左脚快落地同时,左手开始向左上方运,右手开始自然下坠;左脚完全落地时,左手掌心向右,与左肩同高,右手下坠至腰部,掌心朝下。

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uauvip.com/cailiao/366088.html

(0)
上一篇 2023-03-10 05:48:39
下一篇 2023-03-10 05:49:32

相关推荐